一分快三
讯(通讯员:陈祥龙)10月22日下午,教育思想史创新团队在一分快三
南楼217开展集中学习,交流近期的研究状况。会议主要讨论了团队未来攻关项目和近期参加学术会议的情况,会议由广少奎教授主持,团队全体成员参加。

一、《中国教育通史》多卷本项目专题分享
广少奎教授分享了《中国教育通史》多卷本的未来研究构想。从20世纪80年代8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毛礼锐先生等人合编《中国教育通史》(六卷本)以来,中国教育史研究领域经过四十年的长足发展,达成了一些新的共识,教育思想史、教育制度史、教育活动史成果斐然。家庭、社会、学校教育研究体系日益成熟,儒家、道家、佛家开始全面进入研究领域,中华民族、周边族群和域外教育史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;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开始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场景。从中国教育史的三次高峰来看,从先秦诸子、唐宋官学书院到今天,中国教育再次成为世界教育中心,为中国教育研究开辟了新的纪元。中国教育史以人为本的特质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入都显示出中国教育的独特性,这些内容需要反映到新的教育通史的编撰过程中,团队成员针对这些内容展开了深入讨论,为下一步共同写作谋划了思路。
二、江南大学“文庙学”年会报告分享
广少奎教授分享了在江南大学参加首届中国庙学论坛的情况,与会专家针对庙学制度、思想、文化进行了全面研讨,其中广少奎教授提交了《场域转换、机制创新、空间优化——文庙数字化传承与活化的空间生产理论阐释和实践论析》的论文,并发表了大会主题报告。广老师认为文庙空间不仅是物质承载的实体空间,也是社会关系与历史记忆的聚合场域,是文化实践与意义价值再生产的结果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,文庙是重要物质载体。以空间生产为理论视域,文庙数字化空间生产过程可通过三大路径协同实现:以符号的数字化存续实现物质空间的转型再生,以文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引发精神空间的多维重塑,以意义的交互性生成达至社会生活空间的共生重构。团队成员针对文庙学的价值、中国文庙的分布、曲阜孔庙的特点、文庙中的学礼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、社会教化在教育史中的呈现等问题展开讨论,并针对近期的课题申报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讨论。
初审:齐 军
复审:孙 超
终审:高 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