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研室主任: 执笔人:刘淑杰
 一、课程基本信息
 开课单位:教师一分快三
(教育科学一分快三
)
 课程名称:教育测量与评价
 课程编号:05100233
 英文名称:Educational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
 课程类型:专业限选课
 总 学 时: 34  理论学时: 34 实践学时:0
 学 分: 2
 开设专业:教育学
 先修课程:教育统计学
  
 二、课程任务目标
 (一)课程任务
 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育学专业的限选课之一。本课程包括教育测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,主要让学生学会教育测评的质量指标、编制方法与结果的处理,涉及标准化考试、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评价等理论与实践的知识。总之,教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对于教学设计、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意义重大。
 (二)课程目标
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,学生能够:
 1. 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形成和发展历史;
 2. 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、一般原理和方法;
 3. 掌握编制测量量表的方法和步骤。
  
 三、教学内容和要求
 主要内容: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、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和功能、信度、效度、难度、区分度、学生课业发展的测量与评价、教师评价等。
 课程重点:编制测验的一般程序、测验分数的解释、信度、效度、难度、区分度、学生课业发展的测量与评价、教师评价。
 课程难点:测验分数的解释、信度、效度、难度、区分度。
 第一章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
 第一节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
 1.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含义;
 2.了解教育评价的基本问题;
 3.了解与教育评价相关的概念。
 第二节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历史
 1.理解中国科举制度;
 2.理解美国的“八年研究”。
 第三节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
 1.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;
 2.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。
 第二章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和功能
 第一节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
 1.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如何按在教学中运用的时机分类;
 2.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如何按被试行为表现的性质分类;
 3.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如何按测验分数的解释分类;
 4.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如何按内容分类。
 第二节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主要功能
 1.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选拔人才的功能;
 2.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在人员安置方面的功能。
 第三章 信度
 1.理解信度与测量误差的关系;
 2.理解信度的统计定义;
 3.掌握信度的估计方法;
 4.掌握信度的标准及影响因素。
 第四章 效度
 1.理解效度的传统概念及效度与信度的关系;
 2.掌握传统的效度类型;
 3.了解效度概念的最新发展。
 第五章 项目分析
 第一节 难度
 1.理解难度的定义;
 2.掌握难度的计算。
 第二节 区分度
 1.理解区分度的定义;
 2.掌握区分度的计算。
 第六章 测验分数的解释
 第一节 教育测验常模的意义和类型
 1.了解教育测验常模的意义;
 2.了解教育测验常模的主要类型。
 第二节 百分等级常模及建立方法
 1.掌握百分等级常模的意义与应用;
 2.理解百分等级常模的建立方法。
 第三节 标准分数常模及建立方法
 1.理解标准分数的基本定义;
 2.掌握标准分数常模的建立方法;
 3.掌握标准分数的正确理解与使用。
 第七章:编制测验的一般程序
 第一节测验题目类型与测量功能
 1.掌握客观题的特点及其编写技巧;
 2.理解主观题的类型及其编写要领。
 第二节测验目标与教育目标分类
 1.了解教育目标与测验目标;
 2.理解教育目标分类研究;
 3.了解确定测验目标应注意的问题。
 第三节测验蓝图设计与测验编制要领
 1.了解设计测验的基本考虑;
 2.理解如何设计测验蓝图;
 3.掌握测验的编制与组织。
 第八章 学生课业发展的测量与评价
 第一节 课业考评改革的基本认识与目标
 1.了解课业考评的主要作用;
 2.了解中外课业考评改革的主要经验。
 第二节 学生课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及参照点体系
 1.掌握学生课业发展的主要内容;
 2.理解学生课业发展的参照点体系。
 第三节 评价学生课业发展进步的主要方法
 1.掌握主、客观题评价法;
 2.理解表现性测验评价法;
 3.理解档案袋评价法。
 第九章 教师评价
 第一节 教师评价概述
 1.理解教师评价的概念、意义、基本原则;
 2.理解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;
 3.掌握教师评价的主要方法。
 第二节 教师评价的发展趋势
 1.了解国外教师评价的改革发展趋势;
 2.了解中国教师评价的改革发展趋势。
 第十章 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趋势
 第一节 经典测验理论的特色
 1.了解经典测验理论的优点;
 2.理解经典测验理论的局限性。
 第二节 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发展趋势
 1.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教育功能得到强化;
 2.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理论研究得到突破性进展;
 3.了解测量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结合更加紧密。
  
  
  
  
  
  
 四、学时分配
 
  
   
    
     章 次  | 
    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| 
    
    
     小计  | 
     讲授  | 
     实验  | 
     上机  | 
     习题  | 
     讨论  | 
     课外  | 
     备 注  | 
    
    
     第一章: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  | 
     2  | 
     2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
    
     第二章: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和功能  | 
     2  | 
     2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
    
     第三章:信度  | 
     4  | 
     4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
    
     第四章:效度  | 
     4  | 
     4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
    
     第五章:项目分析  | 
     4  | 
     4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
    
     第六章:测验分数的解释  | 
     4  | 
     4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
    
     第七章:编制测验的一般程序  | 
     4  | 
     2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2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
    
     第八章:学生课业发展的测量与评价  | 
     4  | 
     2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2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
    
     第九章:教师评价  | 
     4  | 
     4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
    
     第十章: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发展趋势  | 
     2  | 
     2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
    
     合 计  | 
     34  | 
     30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 4  | 
        | 
        | 
    
   
  
  
  
 五、考核说明
 本课程的考核方法为考查+考试,平时作业成绩(考查)占30%,期末考试成绩(考试)占70%。
  
 六、主要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
 (一)主要教材
 
  黄光扬主编《教育测量与评价》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2年第2版。
 
 
 (二) 主要参考书目
 
  胡中锋主编《教育测量与评价》,广东高等教育出版,2006年第2版。
 
  王孝玲编著《教育测量》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5年第2版。
 
  金娣,王刚编著《教育评价与测量》, 教育科学出版社,2007年第2版。